开放科学技术能够填平数字鸿沟

这些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助力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联合国制定的十七个可持续发目标中,第九个目标聚焦工业、创新和基础设施等领域,此目标旨在建立强韧的基础设施,促进包容、可持续的工业化,并且配合创新的精神。


(资料图)

?

曲星发表视频致辞 主办方供图

我们迫切需要科学创新方法来解决地球与人类面对的复杂挑战,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恶化、极端贫困等。如果科学能够更加有效的话,我们需要确保它可以更加容易被获得,更加透明,并且更加贴近社会的需求。

此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2021年11月,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一致通过了《教科文组织开放科学建议书》(以下简称《建议书》)。

这份《建议书》让我们不仅有了共同而具有包容性的开放科学定义,有了一系列共同的原则以及价值观,还有了包含开放四大支柱的路线图。这四大支柱分别是科学知识的开放获取、开放科学基础设施、社会行为者的开放式参与以及知识体系的开放式对话。

为确保全民共享科学,我们必须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并考虑到这些国家发展的速度以及特点。事实上,发展中国家的部分需求是技术性的,比如科学家需要现代化、性价比高的数字化基础设施,用来获取从事科研所需的工具和信息。

因此,要想实现真正开放、可访问的全球科学系统,就必须先填平国家内与国家间的数字鸿沟。开放科学技术能够为基础设施和工业化发展提供评价而容易获取的工具,其中开源技术使得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得以实现。

开源软件和源代码是开放科学的必要组成部分。若软件源代码以便于使用的格式开放授权公众使用,更多的开发者将会有机会访问、变更或者是改进这一软件,这就可以确保科学技术可以自由应用,并且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发挥更好的作用。

这里的开源软件需要开放数据、开放硬件和开放基础设施的支持。其中,开放硬件设计可以让个人参与研究、修改以及分配,可以让科学设备、工具的获取更加民主化,可以确保开源体系是可持续的,并且避免重复的工作。

但是,我们需要确保社区推动分配许可证的进程。通常由社区监督开源技术的本地治理,比如能力建设及改善数字化素养、技能投资是至关重要的,这与开放科学的原则和实践是一致的。

《建议书》支持开放科学的原则,它提倡通过开放管理权和软件工程进行数字化的协作,坚持有清晰定义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与之类似的开放教育资源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建设开放科学能力。

(曲星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本文由《中国科学报》记者沈春蕾整理自曲星在5月26日2023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世界开源创新发展论坛上的致辞。)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