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迎泽 读历史丨“万仞宫墙”——文庙照壁
太原文庙照壁长22.3米,高约11米,厚1.6米。照壁顶部为蓝色琉璃硬山顶,正脊两边吻兽齐全,壁顶四角翘起,檐下有斗拱与垂帘柱装饰,两侧有用蓝琉璃瓦贴制的竹节柱,四角有三角形雕龙图案,底部为石质束腰须弥座。照壁背面正中间还镶有蓝、黄、绿三色琉璃烧制的流云海水双龙戏珠图案,稍微靠近便能感受到照壁的精美与雄壮。
(相关资料图)
根据考古发现,照壁在中国西周时期已经存在。后来,各地在建设文庙时,照壁成为必建的附属建筑,并在照壁题字赞颂和传播孔子思想。于是,照壁便成了各地文庙中独具特色的建筑装饰形制。全国范围内的照壁不计其数,但也只有文庙中的照壁才能被称为“万仞宫墙”,而文庙中的照壁为何被称为“万仞宫墙”也有着一则典故。
犍为文庙之万仞宫墙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中的这些记载正是“万仞宫墙”的由来。
叔孙武叔是东周时期诸侯国鲁国的三桓之一,他把为鲁国修复礼仪的孔子视为仇敌,曾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的学问很深,比孔子还要强些。”子贡听说后自觉站出来为老师辩护道:“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的这道墙不足肩头高,别人站在外面一望,就能看到里面有多少东西。而我们夫子的这道墙有好几仞高,只有找到门,走进去,才能看到墙内雄伟的建筑。可找到门的人太少了,那位先生这样说,也不足为奇。”但子贡说的明明是“数仞”,那这“万仞”又是从何而来?
汉语中最早的时候,“宫”代表住宅的意思,“仞”则是古代的一种度量衡,古人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相当于现在的1.6米左右。孔子的影响,在历朝历代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儒学大家更是层出不穷,后世之人觉得,以数仞赞美孔子还是不够高,用万仞作比喻,才更能说明孔子的道德学问之高,以此表达对孔子的敬仰之情,“万仞宫墙”这一称呼便由此诞生。
从布局到建筑的规制、形制以及建筑的名称,全国文庙都是统一的,但也存在着差别。就照壁来看,由于历史原因和建造的不同,各个地方都存在着差异,天津文庙为双照壁、北京孔庙的照壁在街道对面、曲阜孔庙则直接以明代城墙为照壁。临近曲阜孔庙,便可见高大的城门楼上,醒目的“万仞宫墙”正悬于上,这是清乾隆皇帝到曲阜祭孔时,为了显示对孔子的敬仰,亲笔书写下的。
曲阜孔庙“万仞宫墙”
太原文庙中的照壁,正中图案为“流云海水、双龙戏珠”,此图案实由25块琉璃砖拼成长3米宽3米的正方形图案。蓝色天空映衬下的两条云龙,翻腾于碧绿海水之上,以莲花纹勾勒出圆形主图案,四角镶嵌花卉纹饰,形成外方内圆的主体图案。双龙戏珠的纹饰在中国古建筑装饰中较为常见,因传说龙珠能避水火,所以多以此纹饰装饰祈求水火灾害远离古建筑。而照壁建筑形制上体现的内圆外方和中国古代士大夫所推崇的“天圆地方”传统哲学思想相吻合,展现了古人在建筑上对于美和立意的追求。
进入太原文庙,被称为“万仞宫墙”的照壁,几乎是所有建筑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灿烂的阳光下,照壁前的灌木丛一片鲜绿,古老的柳树在风的吹拂下摆动着柳条。古朴端庄的红色高墙就在这安宁和谐的光景里,迎来送往着一批批学子游客。站在照壁前,感受其中的古韵、追思先人的精神,不失为一种自我的精神历练。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审 核丨元艳芳
■ 校 对丨兰 杰 李晓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