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文明之根 探殷商之源

探寻殷商源,论道聚商丘。8月10至12日,“殷商探源与豫东考古暨三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商丘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北京大学、北京联合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致力于夏商周三代文明研究的50余家考古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会。

在学术研讨中,与会专家学者就殷商之源探索、豫东考古发掘和研究、豫东考古与夏商周考古学研究、豫东考古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比较研究、商史与商文化研究、两周时期的宋人、殷人及其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取得了一系列的学术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王震中以《王亥与原始王权》为主题展开了论述。王震中表示,王亥时期商族已经进入到国家阶段,但王亥与成汤及成汤以后的商王是不同的。其不同点表现为:一是由于从王亥到成汤之前的先商之“王”,只是王之雏形,故其王权也是一种原始状态的王权。二是这种原始王权也只是体现在商族社会内部,并没有支配邻近的其他邦国或部落,也未形成其他邦国或部落对自己的称臣、纳贡。三是对于商族来讲,王亥等国君的所在地,是本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诸方面的中心,但它与成汤以后商朝的王都既是本族的中心也是商势力所及的整个“天下”的中心,显然是不同,从而也就没有以中央王国(王邦)为核心所具有的正统观念。四是为了把从王亥到成汤灭夏之前的商国(商侯)与成汤建立商王朝以后作为王朝内“国上之国”的王邦有所区别,作者不把从王亥到成汤灭夏之前的商国(商侯)称为王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岳洪彬以《商周考古发掘中所见“立柱群”的性质考——兼谈“重”与虞祭礼仪》为题,以考古发掘中所见的“立柱群”遗存为切入点,综合梳理了安阳大司空、徐家桥、江西樟树吴城、杭州良渚等遗址的类似遗迹,提出该类遗存可命名为“重”。岳洪彬认为,“重”是中国古代虞祭礼中的重要环节,搞清楚“重”的内涵对于理解古代丧葬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南方大学讲席教授、博导唐际根以《5000年来商丘的地貌变迁与历史变迁》为题进行阐述。唐际根说,北宋以前,特别汉以前,商丘地区地貌稳定。北宋以后,由于黄河屡次改道,大量泥沙汇入商丘,严重改变商丘地貌。文献记载中的黄河泛滥给商丘地区带来深重灾难,考古地层与文献中相关的水患记录相吻合,商丘地区保留了黄河流域地貌变迁与历史变迁的珍贵记录。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导袁广阔以《商丘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的发现与认识》为题进行分享。袁广阔说,通过几代考古人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在商丘发现了数量可观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发现了仰韶、大汶口、龙山、商代、西周、东周等多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基本建立了豫东商丘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商丘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和商周等,文化遗存连绵不断。特别是王国文明形成阶段,商丘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方辉以《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连续性及其文化基因》为题展开交流。方辉说,中华文明所具有的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其发展的连续性。这一突出特性,是有其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基因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有很多,从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分析来看,支撑文明发展连续性最为重要的基因,就是礼乐制度与礼乐文明及其所承载着的族群认同、祖先认同和文化认同。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燕生东以《苏鲁皖豫交界区商代考古新发现、新认识》为题进行交流。燕生东认为,商文化在苏鲁豫皖交界区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二里岗上层和白家庄期(郑州小双桥);第二阶段:中商中晚期(洹北商城);第三阶段:殷墟一、二期;第四阶段:殷墟三、四期。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所的王祁以《商人天神信仰研究》为题进行分享。王祁说,商人的天神信仰,有一个从部分贵族的信仰,最终在商末转化为商王室信仰的变化过程。另外,汉代文献中的武乙射天故事,应该是由宋康王射天故事转变而来的,并不能成为否定商人天神信仰的证据。

来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杨文胜、丁陈晨以《两周宋国青铜礼器制度比较研究》为题,把历年与宋国相关的带铭文青铜器整理组合到了一起进行分析对比,为两周宋国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并重点介绍了宋国故城重新启动以来的考古发掘情况。

来自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李立新、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的陈姿文以《论甲骨卜辞中所见黄河》为题进行分享。他们说,甲骨卜辞中的“河”有两重含义:一是作为自然河流的黄河;二是作为祭祀对象的“河”神。黄河作为一条自然河流服务于商人军事征战、对外贸易以及农业耕种等活动;“河”在商人心中具有极其显赫的地位,“河神”崇拜是商人重要的情感寄托,它虽然不是祖先神却被商人尊为祖先神的地位,因而具有人格化特征,作为非血统神可与祖先神同祭。黄河流域的先民很早就与黄河建立了紧密的依存关系,黄河成为先民赖以依存的自然之河、生命之河与神灵之河,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韧的纽带,磨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性格,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脐带和文化原乡,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劳动生息,逐渐创造了灿烂夺目的中华文化。

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教授韩江苏以《相土封商丘与商族在此时期的大发展》为题进行交流。韩江苏说,根据文献记载,“相土之东都”位于今河南商丘或河南濮阳以东地区,即商族控制的领地范围已经由今天的河北大部延伸至今河南省东部及山东省西部地区。

经过紧张的学术研讨与考古工地现场观摩,与会专家考古论今,研讨会取得一定的学术成果、达成几点专家共识,专家们提出了一些呼吁与希望。

研讨会取得的学术成果:一是本次会议是各地考古研究新材料的一次汇总,包括宋国故城遗址的考古发掘阶段性报告,苏鲁豫皖交界区商代考古新发现、新认识,居亳期间的先商文化,洹北商城的新发现,两周宋国考古发现与研究等。二是研究有分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过程。关于商丘是不是商丘、商业、商之源的问题,考古界历来有分歧,在这次会议上也被重新提起。文献与考古材料相互印证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用急于下结论。三是学术研究取得了四大进展:用考古学的方法研究文献,在河南大范围材料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豫东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序列,科技考古拓宽了新思路,关于商王朝祭祀崇拜的研究有了新突破。

与会专家在商丘地区考古的重要性、豫东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形成、环境急剧变化造就了商丘“城摞城”奇观、宋国故城的重要性和全局性等四个方面达成共识。

最后,专家们还提出了呼吁与希望。他们认为,应该继续加大豫东考古的力度,特别是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现在发掘揭示出的宋国故城城墙保存的特别完好,清晰地展示出不同时代的城墙叠压的情况,可以作为千年标本,让人们“一眼阅尽千年”,此剖面本身就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要很好地进行保护与展示。

(原载于8月21日光明日报客户端)

关键词: